博士阶段的学习是未来从事学术实践的核心所在。
高校毕业生主要有三大出路:就业、国内深造、出国深造。考研报名人数呈上升趋势 考研热度不减 近年来,全国考研报名人数增长迅速,2017年研究生报考人数首破200万人大关,达到201万,2021年达到377万,五年间考研报名人数翻了近一番。
此外,由于受到各地散发疫情的影响,不少地区发布防疫通知,建议考生考前14天不要离开报考点。(完)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以北京为例,在北京参加考试的考生需从考前第14天(12月11日(含))开始,自行进行每日体温测量、记录和健康状况监测。以浙江为例,浙江要求考前14天,在省外的考生应及时返省,省内考生应避免出省活动,以免因疫情耽误考试。超过3小时的考试科目在12月27日进行(起始时间8:30,截止时间由招生单位确定,不超过14:30)。
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而据目前各地公布的数据来看,2022年度的考研报名依然热度不减。作为未央书院第一届学生,清华大学2020级本科生于世昊深知自己肩负着为国家在高新技术领域破壁的时代使命。
2 尊重学科特点,以个性发展为径 今年6月底,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试验计划(简称学堂计划)2021届学生荣誉证书颁发仪式上,2017级学堂计划数学班学生卜辰璟作为学生代表发言:感谢学堂班。更让郭家琛高兴的是,通过跨学科项目的锻炼,他找到了好几个值得长期研究的创新研究点位。解维华介绍,反之,有的学生不但学业成绩突出,而且在上大学前学习了C语言、做了航模、参加了课外比赛等等,这样的学生动手能力强、学习能力强,对学习充满热情,会被重点考虑。杜善义院士求学时,在系主任钱学森带领下进入科研殿堂。
从2021年开始,学校把协同培养的范围放开至全校所有学科。当怀揣梦想的学子们迈入大学门槛,学校如何为其提供实现梦想的舞台? 2009年,清华大学启动学堂计划,在数、理、化、生、计算机和力学等基础学科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旨在激励最具学术志趣和潜质的优秀学生投身基础研究。
民航学院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专业博士生郭家琛是引航计划的受益者。善义班开设了航天科技创新挑战研究工程科学方法论等特色课程。我毕业后想继续做研究,找到这些点位对未来的科研非常有意义。学校从低年级博士生中选拔有志于深耕行业的学生,通过设置跨学科、跨行业导师团队联合指导跨学科创新基金项目等手段,为学生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和更多资源。
比如,物理班采取小班制研讨课堂,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表达。未央的历史将由我们开始书写。为从大批优秀学子中选择最合适的进入面试,老师们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以强基计划、英才学院学生为主体,综合考虑学生的特长、竞赛获奖情况、高考成绩等因素,选出40多名学生进入面试。高校是基础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也是选拔、培育基础科学研究人才的主体机构。
其中,郭家琛关注发动机排除故障的传感器研究,其他3位同学分别关注发动机的燃烧、流场和评估。所以,杜院士把回答钱学森之问视为不可推卸的责任。
经过严格考核,最终22名学子从300余名本科新生中胜出,进入善义班。书院以学生为中心,聘任最适合的教师讲授相关通识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并探索全覆盖导师制,按照1∶5的比例进行导师配置,现有来自全校的439名教师担任书院导师。
如今,学堂计划正从1.0版本向2.0版本升级,清华尝试面向本科生培养,把积累的经验推广到包括强基计划书院制在内的更大范围。郑祥明表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正在逐步构建标准牵引、制度保障、多重监督的全过程、全方位、立体化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强化过程管理和学业考核,建立研究生培养阶段性分流机制,为保障跨学科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基础。为了更好地培养顶尖基础研究人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从2013年开始在全校5个重点学科开展跨学科协同培养,参与协同培养的学生除了主学科外,还可选择一个副学科,主导师与副导师一起指导学生。为强基计划而创设的书院,由各书院教学委员会牵头制定学生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国家发展、社会进步,需要更多像吴京泰这样愿意投身基础科学研究的人才。学校充分尊重首席教授的治学理念、治学风格,丘成桐、姚期智、朱邦芬、郑泉水等大师领衔设计各个学堂班,牵头优化课程体系、设置专业课程、跟学生充分交流。
想要夯实构建世界科技强国的基石,培养一流基础研究人才至关重要。尽管是一名不折不扣的理工男,但他选修了许多感兴趣的通识课程,如中国历史地理法语政治学基础课业压力更大了,但他认为值得。
3 跨学科培养,以复合型创新人才为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大四学生鲍禹桥今年已被保送攻读硕士研究生,他对所学专业有着清晰认知:本科期间的学习以集成电路、微电子等专业知识为主,到了研究生阶段,必须把视野打开,注重多学科交叉和融合,才能完成整个集成电路的设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郑祥明说。
面试中,17位专家、教授评委坐镇,严格把关。今天,我们推出第二个系列三问基础研究人才,锁定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中最重要、最突出的三个环节选拔与培育、考核与激励、成果产出与转化,持续展开深度探讨。
清华大学书院管理中心主任苏芃亲历了学堂班的培养过程,她谈道,学堂班选择有学术理想、研究潜质的学生进入班级,充分尊重学科特点和师生个性,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学术志趣。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有的走上了国家重点领域岗位,有的继续在高校培养跨学科人才。今年夏天,海南高考满分考生吴京泰通过清华大学强基计划被未央书院录取,所学专业为数理基础科学和微电子科学与工程。这个项目在方方面面塑造了我,为我继续在数学道路上奔跑打下了坚实基础。
参加引航计划,和其他院系同学组队研究,很好地实现了知识互补,4个人的研究点位都能得到清晰有效的挂钩和落实。通过学生面试时的自我描述,我们能看到他对未来专业方向的兴趣、热爱程度、学习愿望。
吴京泰说:当下国家迫切需要芯片方向的人才,报考强基计划,是希望未来能够为国家作出自己的贡献。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历经12年改革创新,学堂计划以领跑者姿态回应钱学森之问,培育了一批致力于攀登科学高峰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并以人才培养经验辐射引领全校。
用现在的大师培养未来的大师,是学堂班的特色之一。我希望未来自己参与设计的火箭飞上太空,让星空见证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奇迹。
每位首席教授都对学堂班投入巨大、倾囊相授。今年,共有96名研究生参与跨学科协同培养项目。一场特殊的班会正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二校区主楼B609教室举行,一双双充满渴求的眼睛投射出学生们加入善义班的初心。我的梦想是成为航天总师。
善义班在开学后面向全校理工类专业学生进行二次选拔。善义班,担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之大善,激发自主担当追求卓越责任之大义。
除了特长突出的学生,还有部分学生综合实力很强,学习认真勤奋,虽然各方面能力不算顶尖,但却没有明显短板,在善义班选拔中也会被更多留意。我们正在有意识地培养具备复合知识结构,集成创新能力,大工程观视野的高层次人才。
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必须回答和解决好培养基础研究人才的一些关键问题。钱学森之问言犹在耳,如何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的突破?让对的人爱上基础科学研究,还需打通哪几关? 1 初始人才选拔,以兴趣热爱为舟 我从小就对浩瀚宇宙充满好奇,希望有一天可以将科幻变成现实。